
肥料效應鑒定田間試驗技術規程
http://www.gfxsecure.com 來源: 類別:行業資訊-行業標準 更新時間:2009-06-27 閱讀次
肥料效應鑒定田間試驗技術規程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肥料效應鑒定田間試驗的方案設計、田間操作、數據分析、肥效評價和報告撰寫。
本標準適用于肥料效應鑒定的田間試驗。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T 6274—1997 肥料和土壤調理劑 術語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復混肥料 compound fertilizer
見GB/T 6274—1997中2.1.17。
3.2
微量元素(微量養分) trace element; micronutrient
植物生長所必需的,但相對來說是少量的元素,例如鐵、硼、錳、鋅、銅、鉬或鈷等。
3.3
中量元素 secondary element
對鈣、鎂、硫元素的通稱。
3.4
微生物肥料 microbial manure
由有益微生物制成的,并起主要作用,能改善作物營養條件的活體微生物制品。
3.5
常規施肥 regular fertilizing
亦稱習慣施肥,指當地前三年的平均施肥量(主要指氮、磷、鉀肥)、施肥品種和施肥方法。
3.6
空白對照 control
指無肥處理,用于確定肥料效應的絕對值,評價土壤自然生產力和計算肥料利用率等。
4 基本規定
4.1 試驗設計
4.1.1 試驗方案
4.1.1.1試驗處理 根據試驗目的和施肥方法設計試驗處理(見表1)。
施肥方法 |
處理數 |
試驗處理 |
土施 |
土施 復混肥料
不少于3個
|
處理1:供試肥料
處理2:常規施肥
處理3:空白對照(不施任何肥料) |
|
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肥料
不少于2個
|
處理1:供試肥料+常規施肥
處理2:常規施肥
|
拌種 |
不少于2個 |
處理1:供試肥料+常規施肥
處理2:等量細土+常規施肥 |
噴施 |
不少于2個 |
處理1:供試肥料+常規施肥
處理2:等量清水+常規施肥 |
微生物肥料在表1的基礎上,在每種施肥方法中,增加1個處理,即基質對照(注:基質就是指活性微生物肥料試驗樣品,采用放射滅菌或醫用高壓高溫滅菌達到一定要求的樣品);其它肥料,根據其功能特性,另行設計。
4.1.1.2 試驗重復 試驗重復次數不少于4次。
4.1.2 試驗方法
兩個處理的田間試驗采取配對設計,多于兩個處理的田間試驗采取完全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20 m2~50m2,密植作物小些,中耕作物大些。小區寬度,密植作物不小于3m,中耕作物不小于4m。果樹類選擇土壤肥力差異小的地塊和樹齡相同、株形和產量相對一致的單株成年果樹進行試驗,每個處理不少于6株。試驗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土壤,試驗點不少于3個。
4.2 田間操作
4.2.1 試驗作物與試驗年限
4.2.1.1 試驗作物 選擇供試肥料適宜的作物品種。
4.2.1.2 試驗年限 一般作物試驗兩季,果樹類不少于三年。
4.2.2 試驗地選擇和試驗準備
4.2.2.1 試驗地選擇
試驗地應選擇地塊平坦、整齊、肥力中等、均勻,具有代表性的地塊。坡地應選擇坡度平緩,肥力差異較小的田塊;試驗地應避開道路、堆肥場所等特殊地塊。
4.2.2.2試驗準備
整地、設置保護行、試驗地區劃;小區單灌單排,避免串灌串排;分析供試地土壤養分狀況,包括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pH值等,其它項目根據試驗要求檢測;分析供試肥料養分(或作用物質),或由企業提交近期法定檢測部門的化驗報告。
4.2.3 施肥措施
根據試驗方案和供試肥料要求進行田間操作。
4.2.4 田間管理與觀察記載
4.2.4.1 田間管理 除施肥措施外,其它各項管理措施應一致,且符合生產要求,并由專人在同一天內完成。
4.2.4.2 觀察記載 田間記錄觀察內容包括(詳見附錄A):
——試驗布置
——試驗地基本情況
——田間操作
——生物學性狀
——試驗結果
4.2.5 收獲與計產
收獲和計產應正確反映試驗結果。
——每個小區單打、單收、單計產或取代表性樣方測產;
——先收保護行植株;
——棉花、番茄、黃瓜、西瓜等分次收獲的作物,應分次收獲、計產,最后累加;
——室內考種樣本應按要求采取,并系好標簽,記錄小區號、處理名稱、取樣日期、采樣人等。
4.3 試驗數據分析及肥效評價
4.3.1 試驗數據分析
試驗結果的統計分析(詳見附錄B)。
——兩個處理的配對設計,應按配對設計進行t檢驗。
——多于兩個處理的完全隨機區組設計,采用方差分析,用PLSD法進行多重比較。
4.3.2 肥效評價
肥效評價(除微生物肥料外)主要比較處理1和處理2兩個處理的差異;微生物肥料主要比較微生物肥料和基質對照兩個處理的差異。
4.3.2.1 以提高產量為主要功效的肥料產品
符合下述指標的為有效肥料產品。
——田間試驗增產5%以上的試驗點不少于總試驗點數的2/3。
——單因子田間試驗統計檢驗,差異達到顯著水平的試驗點不少于總試驗點數的2/3。
4.3.2.2 以改善品質或改善環境為主要功效的肥料產品
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性地參照4.3.2.1的指標執行。
4.4 試驗報告撰寫
4.4.1 試驗來源和目的
4.4.2 試驗時間和地點
4.4.3 材料與方法
——供試土壤
——供試肥料
——供試作物
——試驗方案和方法
4.4.4 試驗結果與分析
——不同處理對作物生物學性狀的影響
——不同處理對作物產量及產值的影響
——不同處理的投入產出比
——試驗數據統計分析結果
4.4.5 試驗結論
4.4.6 試驗執行單位、主持人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肥料效應鑒定田間試驗觀察記錄表
肥料效應鑒定田間試驗觀察記錄表
試驗布置
試驗地點 省 地 縣 鄉 村 地塊
試驗時間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試驗方案設計
試驗處理:
重復次數:
試驗方法設計
小區面積:長(m)× 寬(m) = m²
小區排列:(采用圖示)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地形:
土壤類型: 土壤質地:
肥力等級: 代表面積: (hm²)
前茬作物名稱: 前茬作物施肥量:有機肥 氮(N)磷(P2O5)鉀(K2O) 其他
前茬作物產量:
土壤分析結果:
試驗地土壤分析結果
分析項目 |
分析結果 |
有機質
(g/kg) |
|
全氮
(g/kg) |
|
有效磷
(mg/kg) |
|
速效鉀
(mg/kg) |
|
pH |
|
|
|
|
|
|
|
|
|
田間操作
供試作物
播種期和播種量
施肥時間和數量
灌溉時間和數量
其他農事活動及災害
生物學性狀
試驗結果
產量
小區產量結果
試驗處理 |
小區面積
m² |
小區產量(kg) | ||||
重復1
|
重復2 |
重復3 |
重復4 |
平均值 | ||
處理1 |
|
|
|
|
|
|
處理2 |
|
|
|
|
|
|
處理3 |
|
|
|
|
|
|
處理4 |
|
|
|
|
|
|
公頃產量結果
試驗處理 |
產量kg/hm² |
增產率% | ||||
重復1 |
重復2 |
重復3 |
重復4 |
平均值 |
| |
處理1 |
|
|
|
|
|
|
處理2 |
|
|
|
|
|
|
處理3 |
|
|
|
|
|
|
處理4 |
|
|
|
|
|
|
品質
環境
附錄B
(資料性附錄)
試驗結果的分析示例
B.1配對設計(見表B.1)
表B.1 配對設計試驗結果統計 單位為千克每公頃
重復 |
處理1 |
處理2 |
d1 |
(di- )² | |
X1 |
X2 |
X1-X2 | |||
1 |
176.5 |
129.5 |
47 |
6.25 |
39.06 |
2 |
153.5 |
115.5 |
38 |
-2.75 |
7.56 |
3 |
155.0 |
120.0 |
35 |
-5.75 |
33.06 |
4 |
187.5 |
144.5 |
43 |
2.25 |
5.06 |
|
168.1 |
127.4 |
40.75 |
|
|
∑ |
672.5 |
509.5 |
|
|
84.75 |
單次標準差Sd= = =5.31
均數標準差S = =5.31/2=2.66
t= =40.75/2.66=15.3
自由度n-1=4-1=3,查表得t0.05=3.18,t0.01=5.84。因t=15.3>t0.01=5.84,處理1和處理2差異水平達極顯著,說明肥料有極顯著效果。
B.2 隨機區組設計(見表B.2)
表2 隨機區組設計試驗結果統計 單位為千克每公頃
處理 |
區組 |
平均 |
合計 | |||
1 |
2 |
3 |
4 | |||
處理1 |
33 |
34 |
32 |
29 |
32.0 |
128 |
處理2 |
31 |
28 |
26 |
30 |
28.8 |
115 |
處理3 |
26 |
29 |
30 |
25 |
27.5 |
110 |
處理4 |
20 |
22 |
17 |
20 |
19.8 |
79 |
平均 |
27.5 |
28.2 |
26.2 |
26 |
|
|
合計 |
110 |
113 |
105 |
104 |
|
|
T=432 =27
總平方和 =(33²+34²+ … +20²) - =382
總自由度
處理間平方和 =(128²+115²+110²+79²)
處理間自由度
區組間的平方和 ²+113²+105²+104²)
區組間的自由度
誤差平方和
處理內(誤差)自由度
將上述結果列表進行方差分析(見表B.3):
表B.3 隨機區組設計的方差分析
變因 |
平方和 |
自由度 |
均方 |
F值 |
F0.05 |
F0.01 |
區組間 |
13.5 |
3 |
4.5 |
0.9 |
3.86 |
6.99 |
處理間 |
323.5 |
3 |
107.8 |
21.56** |
3.86 |
6.99 |
誤差 |
45 |
9 |
5.0 |
|
|
|
總變異 |
382 |
15 |
|
|
|
|
當F值≥F0.01時,說明處理間差異極顯著,在F值上方標以**;當F0.01>F值≥F0.05時說明差異顯著,在F值上方標以*;當F值<F0.05時,說明差異不顯著。
采用PLSD法進行多重比較,并用字母法表示差異顯著性。
dfe=9時,t0.05=2.26,t0.01=3.25
PLSD0.05= t0.05 =t0.05
PLSD0.01= t0.01 =t0.01
各處理平均數依大小次序排列,在最大的平均數上標字母a( )或A( );將該平均數與以下平均數逐個比較,差異不顯著標上字母a 或A,直至差異顯著的平均數標以b或B。再以該標有b或B的平均數為標準,與其上方比它大的平均數逐個相比,差異不顯著者一律標以字母b或B;再以標有b或B的最大平均數為標準,與其下方未標記的平均數相比,如此進行比較,直至最小的平均數標記字母為止(見表B.4)。
表B.4 多重比較
處理 |
平均產量 |
差異顯著性 | |
處理1 |
32.0 |
a |
A |
處理2 |
28.8 |
ab |
A |
處理3 |
27.5 |
b |
A |
處理4 |
19.8 |
c |
B |
【中國土壤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
上一篇:土壤中氧化稀土總量的測定
下一篇:肥料合理使用準則

最新儀器

推薦儀器
- 型號 : TPY-16A
- 型號 : TPY-8A
- 型號 : NL-GPRS-I
- 型號 : TZS-ECW-G